在我看来,要更进一步地讨论“格局”,就需要一个可以衡量的指标。这个指标可以是
所谓格局,即一个人对本次投入所能等待的回报周期有多长。你是更倾向于拿时薪、日薪、月薪,还是愿意等年薪甚至十年薪?
从这个角度,我们会发现,为什么有些人只想赚“快钱”,有些人却愿意埋头苦干、等待更久的回报。
在生活中,最底层的群体往往被生存压力和即时奖励所压迫,他们缺少选择,只能遵循那些“最强势的规则”。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外卖骑手、滴滴司机以及小工等。
2.交通规则:红灯停、绿灯行,但为了更快送达,常常需要“见缝插针”,甚至闯红灯。
骑车别玩手机,但在现实中,他们有时为打发无聊或查看导航,不得不冒险分心。
他们所做的每一个决定,都倾向于“局部最优”——即只要能暂时不被扣钱,就先闯一下红灯;只要不被发现,就刷一刷抖音。
然而,这些“铤而走险”的行为,不仅无法让他们积累更多财富,反而极大压缩了他们的思考空间和成长机会。
在高强度、低安全感的工作状态中,他们随时被各种规则驱动,基本上没有余力去思考长期规划,也不敢承担延迟满足的风险。
“被动遵循规则者”并不限于外卖骑手,那些沉迷刷短视频、追求即时满足的人,也同样深陷其中。这些人只要获得短暂的快乐,便会放弃更高层次的追求。
在《深度工作》中提到:现代社会中,大多数知识工作者被各种社会化媒体、即时通信、碎片任务牵制,难以抽出集中且高质量的时间来真正钻研、思考、学习。
这意味着“被动遵循规则者”陷入的最大囚笼:他们缺少对长远的思考和对不确定性的耐心。
当一个人跨过生存线,开始拥有一定稳定收入时,就可能步入“主动遵循规则”的层次。
这些人并不抗拒规则,反而会主动拥抱已被证明可行的规则。他们盼望依靠规则,换取相对来说比较稳定、可预期的回报。
基层公务员、职场白领:追求稳定薪资,不愿意贸然尝试超出职责范围的高风险工作。
小老板或普通个体户:坚信“努力读书可以改命”“踏实肯干就有回报”,但对投资、垫资以及看不见摸不着的项目心存疑虑。
他们之所以对规则深信不疑,是因为已经反复验证过规则确实能保护他们并带来收益,例如:
这些信念帮他们建立“确定性防线”,然而,“过度追求确定性”也带来不少问题。
由于害怕失败和不确定性,他们往往不愿交易那些看不见的东西,如认知或信息。例如:
久而久之,这群人在职场或生活中遇到机会,也更倾向于“风险厌恶”。一旦需要付出长期投入且回报周期不确定,他们就会自动退缩。
我有4个发小,其中1位成了不小的工程老板,他曾带着另外3个发小一起干活。但最终,因为没有办法接受垫资和几年不拿工资的延迟满足方式,那3个发小都退出了。
在他们看来,“多干一天多拿一天钱”才是最踏实的选择,风险和不确定性让他们退避三舍。
这类人虽然具备一定选择权,不像“被动遵循规则者”那样被生存压力驱赶,但也往往因为太在意安全感和确定性,而失去更多的可能性。
他们就如同站在“生存线”上,明明已经能养活自己了,但想再迈进一步却总是犹犹豫豫。
当一个人开始意识到:要想获得更大的回报,就必须接受某些特定的程度的不确定性,并且能从规则的设计或解读中获益,他就迈入了“规则的获利者”层次。
这批人往往很聪明且擅长反思,他们懂得利用资源或信息差来“以小博大”,并更能接受“不一定会成功”的风险。
他们会主动交换认知,参加有价值的聚会或线上社群;不再局限于“固定认知”下的安逸区。
他们明白无效社交的成本非常高,因此不会频繁地“广撒网”去结识无关痛痒的人,而是更注重“精准社交”。
举例而言,人力资源(HR)在许多公司内扮演的角色,看似“专业性不强”,却在企业内部拥有相对强势的“评价权”,从而成为规则的代理者。
很多时候,HR为了凸显自身价值,会强化“一些不算刚需的规则”——比如让部门负责人述职、增加考评维度。
“规则的获利者”很清楚哪些规则可以打破,哪些一定要遵守。他们虽然受制于强势规则,但也能在局部范围内对规则进行“微创新”或“变通使用”,从而为自己创造更多价值。
“了解规则、选择规则、拥护规则、成为规则的代理者,是这批人往上走的关键。”
一旦他们积累到足够的资源,并且在复杂环境中历练出更高的认知,就会有机会从“规则的获利者”进阶为“规则的制定者”。
当一个人具备了足够的资源与认知,他便有几率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“规则制定者”。
他们不再只是适应和利用现有规则,而是能够在变化和混乱中创造出新的规则体系。
在现实生活中,能够制定规则的人往往是拥有话语权和资源整合能力的企业家、行业领袖。他们能:
因此,他们会在传统玩家还在“计算收益、评估风险”时,率先打破既有结构,创造出新的流量聚合点或商业蓝海。
很多人常说“读书改变命运”,其实更深入的逻辑是:读书提升个人认知,并帮助你在合适的环境和机遇下,触摸到规则的边界。
当你的技能和见识足以支撑你“变通或改造”某项规则时,就有几率会成为“规则制定者”或“规则的合伙人”。
例如,一些互联网创业者,通过独特的商业模式迅速崛起,在行业内确立标准,引领市场。
这些人不仅懂得分析宏观趋势,还愿意在无人区探索,他们不像那些过度追求确定性的人,总要“等案例”“看保底”。也正因如此,他们能把握高风险背后的高回报。
总结下来,“格局”绝不是一个高大上的概念,而是体现在我们每天的行为决策中:
从被动遵守到主动遵守,再到规则获利,最终到规则制定,这是一条不断延长“延迟满足”周期的升级之路。每一个阶段,都对应着对风险、时间、认知和资源的不同理解与承受力。
格局的本质在于一个人决策的方式和深度,格局越高,决策越有依据,而不是拍脑袋靠运气。
或许你会发现,身边有些人始终在“日薪循环”里打转,也有人朝着“年薪、十年薪”的路上奋力奔跑,更有人已经在尝试创造新规则,去影响整个行业和时代。
1.“我真的需要这么多即时反馈吗?”也许关闭短视频半小时、减少无效社交,就能为你腾出更多深度思考的空间。
2.“我的舒适区在哪里?如何逐步拓展?”是否能接受一个更长回报周期的项目,或者多一次冒险尝试?
3.“我是否积累足够的资源和认知?”如果还不足够,就耐心沉淀,量力而行;如果已经有一定资本,就大胆尝试,切勿让“过度谨慎”扼杀了机会。
当你开始用长远的眼光去审视眼前的决策;当你意识到风险和收益永远相伴;当你能在面对局部利益时,选择延迟满足、深度思考……
愿你能在未来的岁月里,不断拓展自己对世界的认知边界,并在更大的舞台上,成为那个可以影响规则甚至制定规则的人。
有没有一次因长期投入而获得“延迟满足”的案例,可以与你的朋友或读者分享?
以上问题可以让我们反复回顾与思考,期待你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,并在前行的路上留下更坚定的脚步。